最近,一桩“外资+民企”的合作悄悄启动,引发市场关注。国际大资本施罗德旗下的房地产部门,联合浙江一家有实力的本土企业——信辰集团,计划在中国发起一支30亿规模的房地产投资基金。
目
标很明确:盯紧长三角的大城市,像上海、杭州、南京这些一线核心城市,专挑地段好、潜力大的写字楼和商圈商业做投资。而且特别关注那些老旧商场、物流仓库改造项目,甚至是一些有价值的“边角料”,想趁着行情低迷,来一波“低吸高抛”。
一场“资本联姻”是怎么开始的?
说来巧,这俩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,其实去年就有过一笔交易。2024年,信辰集团以10个亿的价格,从施罗德手里买下了位于上海大宁商圈的一个老牌写字楼项目——静海坊。
这个项目可不简单,地段好、楼体新,过去十几年被五六家资本轮流接盘过。之前施罗德收进来后还花钱翻新了一轮,结果2024年卖给信辰的时候反而亏了。
但可能正是因为这笔交易,双方发现彼此挺“合拍”——一个懂管理、懂国际资本运作;一个熟悉本地市场,干开发也有一套,资源和执行力都不差。于是干脆搞个大动作:联手搞一支私募基金,一起买买买。
为啥是现在?
其实,眼下正是“捡漏”的好时候。
不少写字楼项目现在价格不贵,不是因为资产差,而是很多开发商自己扛不住债务了,被迫甩卖。这就给了资金充足的买家一个“抄底”的绝佳机会。
举个例子——之前号称值16亿的泰禾大厦,最近被另一家公司以6.5亿就买走了。要知道那可是在上海内环里,地段多金贵大家都清楚。
而且最近政策也松了。今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就发文,放宽了外资用自有资金投资商业地产的限制。以前买酒店、写字楼这类“非自用”物业限制多,现在有路子了。
这背后其实传递了一个信号:中国欢迎外资重新入局房地产,尤其是在“消费类基础设施”这块。
什么叫“消费类基础设施”?
简单来说,就是那些能带动日常消费、人流、物流的基础空间,比如老商场的改造、新型社区商圈、升级后的仓储物流中心等等。现在国家鼓励这种项目,因为它们不仅能带动消费升级,还能带动相关行业发展。
不少保险资金、海外养老金都在投这些方向。
比如,国内大型险资平台就联合加拿大养老金,拿下了北京、上海几个知名购物中心项目的部分股权。为什么?因为这些项目运营成熟、租金稳定,是能持续赚钱的资产。
外资“抄底团”来了!
除了施罗德,最近一段时间,还有不少外资机构已经开始在中国低调布局了。
美国的汉斯集团,在上海设了自己的私募基金。
新加坡的淡马锡,早就盯上了北京商业地产。
还有美国的范达、安耐德等机构,也陆续完成备案。
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光是2025年上半年,外资净流入中国股市和基金就达到了101亿美元,已经把过去两年的净流出局面扭转过来了。
写在最后:
别以为外资傻,他们看的不光是短期涨跌,更是长期价值和政策趋势。等优质资产价格见底,大批海外资本就会进来收货,“抄底”大戏或许很快就要上演。
双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