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7年夏天7月份,毛主席和其他好多军队和政治上的头头脑脑聚在陕北的靖边县,就在一个简陋的凉棚里头开大会。在那次会议上,毛主席头一回提出来,说是从1946年7月开始算起,五年时间里头,咱们就能搞定跟蒋介石的那场仗。
真没想到,才一年的光景,国共就已经到了战略决战的重要关头。这场决定双方命运的大战,最后竟然是共产党赢了,国际上都没想到。蒋介石退到台湾后还想不明白,他那海陆空三军完备、总共有430万大军的国军,怎么就败给了装备简陋的解放军呢。
倒是那些始终站在蒋介石那边的美国人,瞧出了些门道,直接点明了毛泽东必胜的关键,就在于他和蒋介石有三个大不一样的地方。
1948年夏天刚开始那会儿,周恩来、任弼时还有毛主席,他们一个个都来到了西柏坡。到了这儿,他们就开始领导了那三场特别关键的大战,这三场大战最后决定了解放战争的输赢。
蒋介石和毛主席,作为国共两党的军事头头,在那个最火爆、最棘手、最难预料的时候,从打仗方法、策略布局、思想碰撞到社会影响,全方位地杠上了。毛主席没让蒋介石的“一人说了算”美梦成真,反而把这位老想守着旧中国的人给拽了下来,亲手建起了新中国。
战斗快要结束那会儿,美国人在他们的报纸上这么说,“蒋介石那总统府,地上都铺着地毯,还有架超豪华的‘美龄号'飞机,想去哪儿指挥打仗都行,速度还快。”
这是在比较国共两边的实力差距,蒋介石在这方面有他的长处,但这些长处也正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。
1945年的时候,毛主席就已经想到了蒋介石可能会挑起内战,为此他定了三条保护自己的规矩。头一条就是“不抢先动手”,这是从老子那学来的道理,共产党绝不会当那个先开枪、挑起内战的人。
第二条呢,毛主席提到了《左传》中的一句话,说的是“主动退让”。蒋介石那边先动的手,解放军呢,就直接掉头撤退,按照战场形势给国军留出空间。
第三条原则,就是该反击的时候了,咱们得“以牙还牙”。这个说法虽然不是直接出自《礼记》里的原话,但意思跟毛主席说的那句“人家不惹咱,咱也不去惹人家,要是人家惹了咱,咱肯定得回击”特别契合,算是给它做了个简单明了的概括。
毛主席通过研究中国古典哲学,琢磨出一套应对蒋介石想要独裁、挑起内战的三步计划。就看这一点,就能瞧出毛主席跟那个美国人常说的“哪儿都能上前线指挥”的蒋介石,根本不是一路人。
【第一点不同,就是毛主席和蒋介石的指挥水平不同。】
毛主席曾自谦地说,他不过是个读书人,以前也就当当小学老师,军事方面压根没碰过,打仗的门道更是一窍不通。但你知道吗?就是这么一位自称不懂军事的人,后来却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军事大腕,战略眼光独到非凡。
秋收起义结束后,红军队伍元气大伤,实力变得相当虚弱。面对那些装备精良、四处围追堵截的敌人,毛主席想出了个十六字的策略:“敌人进攻咱就撤退,敌人停留咱就骚扰,敌人累了咱就出击,敌人撤退咱就追赶。”这个办法让红军从被动转为主动,靠着找敌人的软肋,成功地把敌人给打退了。
毛主席在打仗的过程中边打边学,他靠着从实际出发的理念来带领军队。他从古往今来各种思想里吸取精华,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,这成了那个时代的一大亮点。
队伍规模逐渐扩大后,毛主席就不再亲自操心怎么打仗这些具体事儿了,他开始把心思放在全盘考虑战争局势上。
他基本不怎么插手现场的指挥工作,而是放手让前线的指挥官们自己拿主意,这样一来,队伍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了。正因如此,咱们的队伍里才涌现出了好多富有创意的战术,像什么根据地形打的地道战、小巧灵活的麻雀战之类的。
毛主席特别信赖自己的战士和将领,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人必须会识人用人,而这方面蒋介石显然做不到。
毛主席负责领导全国的共产党军队,他把合适的将领安排到恰当的岗位上,从不争抢功劳,而是让各部队凭借自己的实战经验和实力去打仗。这跟蒋介石手下的国军大不一样,国军士兵更像是被上级操控的木偶,缺乏自主作战的能力。
看看蒋介石,他从保定陆军学堂一路到东京振武学校,那可是正儿八经军事院校出来的职业军人,肯定系统地学过军事理论和上过战场实操课。
孙中山离世后,蒋介石趁机抢占了权力宝座。他先是通过“中山舰风波”和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”这两出大戏,把对手一个个踢出局。有了官僚和资产阶级的撑腰,他顺利接手了国民党的军政大权,硬是把国民政府变成了“蒋家天下”。
蒋介石被认为是旧中国的重要掌权者,主要是因为他手握全国正规军的指挥权,手下军队组织完善,武器装备先进。但他打仗时只会依靠强大的火力进行压制,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,只知道硬碰硬,用强大的力量去对付弱小的对手。
跟军队的宏观战术不一样,蒋介石自己可是个出了名的“细节管控高手”。他50岁前经常讲的都是军队的风貌和纪律,虽说偶尔也会聊到打仗的指挥,但更多的还是连排级别的小队伍怎么行动。
蒋介石常被李宗仁、白崇禧等人批评的一点,就是他缺乏那种把握大局的战略眼光。
国共到了拼刺刀的时候,两边都拉出了大军团开打。蒋介石这时指挥起来,眼光也放远了些,不再只盯着小小的团级单位,而是上升到了师级。他坐着那架高级的“美龄号”飞机,到处飞,直接插到各地的指挥部去,越过好多层级指挥作战。
从土地革命那时候起,一直到抗日战争,蒋介石在直接插手部队指挥上栽了不少跟头。可他愣是没长记性,还是爱对军队的怎么走路、怎么打仗,甚至是咋用武器,都亲自上手安排,结果把国军前线的指挥官都变成了只会传话的小卒子。
更糟糕的是,蒋介石有个习惯,老爱在战斗打响后突然改战斗计划。这样一来,那些真正懂打仗的战区指挥官根本没法施展,而底下的士兵呢,也被这变来变去的命令搞得晕头转向,战场上乱成一团。
说到军事领导才能,毛主席和蒋介石谁更胜一筹,已经很明确了。一个策略高明,用人得当;另一个呢,做事颠三倒四,主意变得比翻书还快。到底谁更厉害,谁会是赢家,其实早就有数了。
【战术指挥的不同,归根结底,来自于毛主席和蒋介石另外两点的不同——性格和心态的不同。】
毛主席和蒋介石,他俩的家庭背景其实挺像的。都是出在那个时候收入还算可以的中产阶级家庭,学历嘛,也都差不多到了高中水平。而且,从小俩人身上就都有那么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,爱反抗。
毛主席打小就爱看书,一干完农活,立马就捧起书来啃。他老爸对此很不高兴,还动手教训过他。毛主席的回应挺倔,他跑到池塘边,跟老爸说,要是再动手,还不让读书,他就直接跳池塘里了。
从那以后,毛主席自己说了算,能自由安排读书时间了。
蒋介石小时候有个特别的行为,表现了他的反抗心。他不乐意乖乖排队等老师分糖,就故意把自己弄得一身泥巴,别的小朋友看他脏兮兮的,都躲得远远的。结果呢,所有的糖都归了他。
两个人,都是爱反抗的主儿,最后竟然走到了一块儿,但他们的路子却各走各的。
毛主席心里头一直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,这股劲儿就是他领导中国革命的核心。他看到老百姓过得不容易,社会又那么乱,心里就燃起了反抗的火苗。后来,国民党反动派欺负老百姓,压迫他,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要站出来反抗的决心。
毛主席因为深深体谅老百姓,长时间和大家一起生活,心里头总装着群众。因此,他特别接地气,喜欢和大家伙儿打成一片,聊天时既亲切又幽默,很容易就能和人民群众聊到一块儿去。
正因为这样,毛主席才能在一次次碰到危险关头时,巧妙地给敌人来个措手不及。他这种应变快、不按套路出牌的特点,源于他从来不被自己的身份、地位或者固有想法给框住。
因此,毛主席留下了不少身着睡衣或是便装的历史照片。不管是外出调研,还是接待外国友人,他总显得自在随性,毫无拘束之感。
美国有个叫斯诺的记者,他跑到延安去采访毛主席。那时候,他们俩就坐在太阳底下聊天,聊着聊着,毛主席很自然地就从衣服上逮起了虱子。这种随和、不讲究的样子,让斯诺心里头直竖大拇指,他觉得毛主席真是个豁达又直率的人。
相反的是,蒋介石在外头总是表现得太过客气,老是一副自视甚高、端着架子的模样,让人感觉他高高在上。
在老照片里,蒋介石老是坐得笔直,脸上没啥笑容,对自己的外表特别在意。就算是跟自己人在一起,他也总是摆出一副大老板的派头,端端正正坐着等手下汇报,等级分得很清楚,那股子威严劲儿,让人看着就发怵,不敢跟他掏心窝子说话。
蒋介石这个人,别说让他跟人民群众站一块儿,就连国民党里那些高层军官,他也做不到平等对待。
蒋介石自认为如同帝王般至高无上,是个远离民众的统治者,因此,他失去了民众的支持,这是理所当然的。
【所谓“相由心生”,性格的不同导致了毛主席和蒋介石的第三点不同,心态上的巨大差异。】
毛主席的脸庞宽广又明朗,由于老爱笑,看上去特别和气,透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开朗和振奋。这能看出他骨子里头的乐观精神和高昂态度。
面对泰山倒塌般的巨大压力,毛主席依旧从容不迫,他是个情感丰富、充满浪漫情怀的人,可他从没让人看到过他在难关面前有过半分胆怯或退缩。
毛主席年轻的时候,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,那时候他并不受北大那些名人的重视。有一次,梁漱溟去拜访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,正好是毛主席给开的门。不过这事儿,梁漱溟后来居然给忘了,一直到他去延安访问,都没想起这段经历。
在北大上课时,胡适没理睬毛主席的提问,他心里有点看不起毛主席的背景和经验。不过,毛主席心态挺好,一点没受影响,还是由衷地欣赏和称赞起北京的树木来。
蒋介石老想着派飞机到延安去搞轰炸和暗杀,但毛主席呢,他还是老样子,不慌不忙地坐在那儿,要么看书,要么就打个盹。屋子被炸了,其他人急着把他从废墟里拉出来,结果毛主席还打趣说,蒋介石这是在帮咱们搞土地开发呢。
能让毛主席真心感动的,只有人民群众碰到大难的时候。在红军长征那段日子,毛主席瞧见那些衣服破旧、瘦得皮包骨的老百姓,心疼得眼泪直掉。唐山大地震那会儿,看到人民群众受了那么大的罪,毛主席也是好几次难过得哭了。
毛主席是个真实可感的人,他心里头时刻装着老百姓。他虽然心系群众,但凭借那股子反抗劲儿和乐观心态,总能沉得住气,不慌不忙地带领部队打仗,治理国家。
蒋介石这人心里头细腻又容易自卑,等他爬到了高位,那疑心病就更重了。
在孙中山领导革命那会儿,蒋介石因为没被选上去苏联访问,就一气之下回了老家。后来孙中山把他叫了回来,可这家伙又因为跟其他军官处不来,自个儿跑了,没打招呼就离了职。
这一连串的事儿,说白了,就是蒋介石觉得别人小瞧了他,心里不痛快,所以想要一走了之来表达他的不满和恼火。就像1926年的那个“中山舰事件”,也是因为他这人心思重,老爱瞎琢磨,觉得有人要害他,干脆就先下手为强,搞了个事变,这么一来,军政大权就落到了他手里,他也成了民国政坛上的大红人。
蒋介石平日里老爱摆出一副威严镇定的样子,但碰到问题,他经常会大发雷霆,猛地一拍桌子,把书都摔到地上,根本没法接受自己这边输了。
他带兵攻打红军没成功,气得大骂手下废物,说连解放军都打不过。然后,他就坐着私人飞机到处飞,一下北平一下沈阳的,想通过越级发号施令来让自己心里好受点。他也不想想,自己这么胡乱插手,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。
在解放战争刚开始那会儿,蒋介石啥都占全了,好时候好地方都有,手里头握着装备顶呱呱的军队,还有那新式的武器,海上的、陆地上的、天上的军队一样不落,瞅着比解放军那只有地方小队和老百姓组成的民兵队伍,优势可不是一星半点。
战争一爆发,蒋介石立马就被动了,被毛主席那三步走的策略给带着跑,紧跟着解放军的踪迹,战场上主动权全没了,只能被他们牵着走。
就连美国人都一目了然的事情,蒋介石却硬是搞不明白,他一直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,就靠着前线的战况报告和兵力损失来决定接下来的军事行动。并且,他特别固执己见,不听别人劝,这样下去怎么可能不失败呢?
毛主席总是走到群众中去,赢得了大家的拥护,而且他心态乐观,看问题实事求是,还擅长用人,把全国全军的人才都调动了起来。他带着中国共产党一路向前,最后取得胜利,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。
双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